在遙遠的美國,有個近兩百年的跨國巨型國際企業,在台灣也有好幾間公司,甚至因為公司整體規模太大,投資結構錯縱複雜,不認真去研究,根本不會知道原來在臺灣有那麼多家兄弟姐妹公司存在。
在遙遠的美國,CEO為了衝業績,要求臺灣的某間工廠在2021年全力衝刺產能,能多高就多高,海運來不及進原料就用比較貴的空運,反正把你公司的所有精神都投到生產就對了。這間小工廠的廠長也很有小聰明,自己工廠產能不夠,就找了幾家外包廠商來幫忙做,對集團上層不敢這樣說,就包裝成派遣人力的增加來增強產能,再報到廠內的ERP系統當成自己做的,對內就很大膽地說這幾個外包就是我們的二三四廠。
集團上層會不知道嗎?當然知道,但是一層一層,他們接收到的訊息就是無限制增加產能,所以當然也就不會制止這樣的行為。於是小工廠在2021年自以為成了全明星,慶祝建廠以來產出最高的光榮時刻,並且被洗腦著2022年還要再漲20個百分點。
然後就這樣過了2022年的元旦,一切都變了調。
後知後覺的美國管理階層發現,怎麼倉庫的存貨越來越多,原來是自家的產品已經被別人低價搶市,當集團還在為自己的品牌自豪時,沒有發現原來景氣已經出現了反轉,比起購買具有良好商譽的品牌,大家現在更想的是買比較便宜但功能相當的產品。所以過完好年的最後一天,2022年初開始裁員,先把那些在銷售端沒有賣好的代罪羔羊業務們送走,然後瘡口越挖越大,存貨去化速度還是太慢,去年為了擴充市佔率的借款,全都變成一堆堆的存貨,最後董事會在半年後把這位太想衝高營收的CEO也請走,股價跟著漲了一小波回來。
但對工廠來說呢,工廠把今年要賣的量,在去年用比較高的成本都做完了,回頭看起來,那些加班、空運費,都不是必要的。那現在,美國人不要工廠的存貨了,那工廠還能幹嘛?所以只能關廠,大家一起放無薪假,原本以為會跟著發財的外包二三四廠,也跟著什麼單子都沒有了。
有錢的CEO拍拍屁股走人,在地球另一端,有幾千個家庭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