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首要天職,是採取適當的手段來實現自己的目標,犯錯者必須付出代價。這不只是在納粹集中營的教條,應用在人生也是一樣。但人活在世上,並不是只有靠自己的手段才能造就自己。

手上紋上囚犯編號後,大家都失去了為人的資格,而只是一個物件,這也是這本書名的由來。書名取的非常好,這也是我拿出來看的原因。

作者在二戰將結束時才進到集中營,11個月後,同一列火車650個人最後只剩二十多人活下來;同一個火車車廂45只有包含他4人活下來,他很幸運是被黨衛軍篩選的生存者,後來聽說到了最後期,沒有篩選而是隨機挑選車廂,選中的整車進到毒氣室。

本來還會一起聚會的義大利裔囚犯,後來發現聚會的人越來越少,出席的人越來越虛弱,為了不要再看到這些而決定不要這樣做比較好。

抽籤決定進毒氣室後,沒抽中的大聲感謝主,而抽中的人就躺在旁邊,這是多麼殘忍的景象。

好不容易發現德國可能戰敗,黨衛軍開始撤退,偷偷爬出去採馬鈴薯的人,爬到一半就餓死了 。

這些慘況在作者的筆下,就好像是一些沒有帶情緒的事件,而就算作者有帶著情緒講述一些殘忍的事,感覺也好像是沒有很嚴重(但明明就超嚴重),我跟家母討論這件事的時候,她說大概就是因為他表達情緒是用這種方式,所以才能夠活下來。但若拿另一本集中營巨作:埃利維瑟爾的“夜”,來比較,夜的傷痛描寫真的是痛澈心扉的心裡刻痕。而夜的作者若如他筆中的情感豐富,那家母說的也不是完全就是了。

購買連結:

https://tinyurl.com/yd436wcq

另一本巨作:夜

https://tinyurl.com/y74aj9rk

最後修改日期: 31 5 月, 2020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