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後悔的事情很多,但很多事情發生了就沒有辦法重來,去月子中心是我在家庭生活中其中一件非常後悔的事情之一。我本來沒有想寫下來,直到我發現有我不認識的人也有同樣的感覺。看完文章絕對會有很多人反對,但我也不會反對人們的反對,因為大家遇到的情況一定都不同。
我和最好的朋友,有了三個孩子,前兩個是出生後直接帶回家,再請到事隔多年我仍然非常感激的彭婉如基金會月嫂來幫忙21天,但畢竟月嫂只做白天,晚上就是父母的責任。生老大時還算比較年輕,所以孩子半夜哭了,斷續的睡眠時間後再去上班體力還算能夠承受,到了兩年後的老二,卻明顯地發現身體已經沒有辦法承受,那種疲憊是擔心自己會累到暴斃的累。所以當時覺得兩個孩子也就夠了。
但上帝在老二生完的短短四個月後又賜給我們一個孩子當禮物,老二都還沒累完,竟然又來一個老三,於是我下定決心這一胎不要再那麼累了,一定要找到月子中心幫忙。那時候高估了自己的經濟能力,覺得孩子出生時自己已經能夠負擔月子中心的花費,卻沒想到因為疫情失業,多虧父母的資助,後來還是住進了月子中心。
月子中心服務周到,有時候連老大老二都幫忙照顧了,食物感覺永遠吃不完,也有完全足夠的睡眠時間,畢竟這樣的環境最棒的就是能讓媽媽有產後充足的休息。但是當這一個面向做到滿分,另外一個地方就會有深遠的負面影響。
孩子出生了,在最一開始的時間都給外人照顧,在充足的休息後回到家,當然還是免不了一陣疲憊,但真的比一開始就直接帶回家好多了,只是接下來的事情似乎比父母的身體疲憊還要嚴重。
我們發現我們對老三似乎比較不親,最好的朋友甚至對接近老三有一種排斥感,原來一出生之後沒有太多與孩子的接觸,讓她有了產後憂鬱。而這也只是一開始,她的憂鬱後來引發了更多身體不良狀況,最後引發了焦慮症,就像骨牌一樣,前面的事情一推動,後面的事情也就持續發生,不能阻擋事情發生的結果,就是持續地處理那些不受控的事情。
而我們老三對父母的依賴好像除了食物以外好像少了其他情感。我感覺我多花了一年時間才與他建立起跟前面兩個寶寶相同的親密關係,很明顯的例子是,老二是一歲以後開始不黏爸爸,但是老三卻是一歲以後才開始黏爸爸。
寫下這篇已經是孩子離開月子中心將近兩年後了,我到現在還是對月子中心的十全照顧感到貼心與感動,但在這同時,發生在最好朋友身上的身體與心理疾病仍然持續地衝擊她。
如果可以回到從前,或是到時候還有下一個寶寶,我想我願意用一兩個月擔心自己頻死的疲累感,去交換最好的朋友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