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學三大定律之一:彼得原理。

原理內容不贅述,我深信進來此文章的人,必定心有戚戚焉,甚至正受此荼毒著。(若是不知的人,推薦上youtube搜尋「文森說書-彼得原理」)

此原理係”Laurence.J.Peter”提出,對於正就任於不適任位置的人,我都叫他/她/它彼得,以此管理學大師之名借代為帶有貶義之人,雖不好意思,反而更能於同事/朋友間中稱呼這些高層,內心實為舒坦。像是:今天彼得它又彼得了耶…。

彼得之所以彼得(像極了愛情),相信其一定有過機運,或說壯志凌雲、鵬御博風;或秉持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終究達陣至當下位置,相信彼得們必具天賦值或技能,即便是因等別人都跳船了才升上來,這興許也是表彰耐力吧。但彼得們通常過份仰賴自己過去經驗,而未進化到現職應有之思維,慣性複製過去成功經驗於當下情境,這邏輯沒毛病,但隨著職位及組織規模提昇,高階經理人若跳下來「指導」細節或格式、過度強調親力親為而增加存在感,可就不那麼建議了。遺憾的是彼得們會認為自己是「解決公司問題」及「團隊辦事不佳」,這真是很令人挫折的事,不是嗎?

過去當自己staff level時,專注報表精確度及格式,逐步晉升後,演變為 「很在意staff的報表精確度及格式 + 覆核更多報表」,見樹不見林的副作用開始萌芽,變成只會在意細節卻無法抓出重點的彼得。某次與海外同事聊天時,他們欣賞能於報表中找出細微錯誤的我,但也提到這些部份其實是可以minor pass。而後便調整方向,往該有的職能發展,報表「可以」看得很細,不代表「必須」那麼細。

有聽過:自信心就像內褲一樣,你可以有,但你不用掏出來給別人看。而有些技能,你曾經有過,但不代表你要一直時時展示;你所沒有的技能,就去學吧!

彼得理論中,提到彼得的養成之路、彼得行為學外,最有趣的點,提到了有些人自知不適任於晉升後的職位(如從職員升任管理職),或是單純不想異動時,會刻意泛些小錯而讓自己得以停留於現職中,我簡稱其為「裝B彼得」,其實這些也是可以透過仔細觀察而發現,有的同事總是「看破不說破」,明明很厲害就總是低調行事,對比於懷才不遇類型,裝B彼得更讓人覺得大智若愚。

最後可惜的一點,通篇理論並未指出「面對彼得老闆時,該怎麼做?」,也希望有相關經驗的人,不管成功與否,都能夠分享喔,最後一問:

你發現身邊的彼得了嗎?

最後修改日期: 15 9 月, 2020

作者